在1973年,加拿大科学家尊龙凯时的Ralph M. Steinman首次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工作时,从小鼠的外周淋巴器官中鉴定出了树突状细胞(Dendritic Cells, DC)[1]。这一发现让Steinman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这一成就为树突状细胞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。
进入1992年,日本京都大学的Inaba在添加GM-CSF(粒细胞/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)的条件下,成功在体外从小鼠的血液和骨髓中诱导出大量DC[2,3]。因而,Inaba被视为小鼠DC体外培养的开创者,他的方法也被称为小鼠BMDC培养的经典技术。这一系列研究均是在Ralph M. Steinman的参与下完成的。为避免淋巴细胞对BMDC培养的影响,Inaba首先采用了抗体+补体法去除骨髓中的淋巴细胞,并通过定期轻摇培养板和更换培养液来减少粒细胞的干扰。他确认,仅用GM-CSF在6-8天的培养下即可从骨髓细胞中诱导出大量的成熟DC,培养一只小鼠的骨髓可收获5-7x106个DC细胞。
到了1994年,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Romani等科学家发现,GM-CSF与IL-4(白细胞介素4)联合诱导可有效从人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(PBMC)中制备大量DC,而单独使用GM-CSF的效果则不理想[4]。这一发现后来也被引入小鼠BMDC的培养中[5,6]。
在1999年,德国明斯特大学的Labeur研究显示,单独用GM-CSF诱导的BMDC为未成熟DC,而GM-CSF和IL-4联合诱导产生的BMDC成熟度处于中等水平,进一步添加CD40L或LPS可促使DC完全成熟,形成成熟DC(mDC)[7]。
同年,德国埃尔朗根大学的Lutz开发了一种超高效的BMDC培养方法,能够从每只小鼠中提取出1-3x108个DC细胞,数量是Inaba经典方法的50倍,这一方法得到了DC研究界的广泛认可和应用。其关键步骤包括:不对骨髓进行预处理、使用细菌培养皿替代细胞培养板、初始铺板密度调低、延长培养时间至10-12天等[8]。
2002年,美国匹兹堡癌症研究院的Son研发出一种名为bulk-culture method的超大量BMDC培养法,该方法每只小鼠能产出3-4x107个BMDC,数量是Inaba经典方法的7-10倍,且培养时间仅需7天[9]。该方法的亮点包括骨髓溶血后无其他处理、使用6孔培养板、采用GM-CSF和IL-4的联合诱导等。
如果您有兴趣获取实用的BMDC培养操作手册(内部交流,非商用),请通过我们的企业微信尊龙凯时:17714680518与我们联系。我们的目标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高效的细胞培养技术,助力生物医学研究的进步。